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Hospital Culture——
精神文明

文学也是一味“药”

2019.05.08

有人说,文学也是一味“药”。虽然这味“药”不能直接缓解病症,却能让患者不再受身心的苦难。3月1日,“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医学与文学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会上,国内首个由行业协会搭建的医学与文学跨界对话平台“医学与文学工作委员会”成立。本期,我们将论坛部分参会嘉宾围绕文学之于医学的价值所做的研讨发言分享给读者,以期让医学的温度能够传递和温暖更多的人。——编者

  圆桌嘉宾: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

  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丁义涛: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名誉院长

  王德:《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

  赵美娟: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医学与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医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

  每个人都有心脏,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灵

  王德:医疗本身是人文加科学,所以医生要了解学习文学。在西方,医学教育与文学教育密切相关。19世纪之前,医学教育的一贯传统是医学生必须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以便能流利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古代医书。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医学生的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课程占用了,文学课程随之被压缩。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现代社会医学人文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医学技术。

  缺少文学浸润的医学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医学。那么文学能够给医学带来什么?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的是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沉淀,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文学能够开拓读者的视野,让人们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前朝往事。第三,文学作品中的真知灼见能够让我们对人性、人生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第四,通过与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促进医患沟通。第五,文学作品能够塑造人的灵魂,提升我们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医生与文学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情缘。《七发》是我国文学史上关于阅读疗法最早的作品。作者枚乘在辞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随后吴客向楚太子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令长期处于病态的太子痊愈。

  在西方,阅读疗法一词最早见于1916年的《大西洋月刊》。这时的欧洲已有医生陆陆续续尝试选择适合的书给患者阅读,让他们配合治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地图书馆服务入驻战地医院,与医生一同发展了阅读疗法,并将其带入战后的医院建设。现如今,美国很多医院门诊还设有图书馆以方便医生和患者阅读。

  不过,早在古罗马时期,意大利就诞生了吟诗疗法。当时,一个叫索拉诺的医生以创作诗歌和戏剧来治疗病人。如今,阅读疗法主要用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很多患有精神或心理问题的患者通常有封闭且独特的内心世界,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精神心理医生首先要跨越的障碍。文学作品往往可以成为医患之间的桥梁。

  梁晓声:谈到疾病,我立刻想到我曾经读过的一篇中学女孩写的作文。那是在十几年前了,她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但是她写下的一句话在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动,我到现在都能清晰地记得:每个人都有心脏,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灵。我们大多数人都更在意我们的心脏出了问题没有,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我们的心灵是否也会有疾病。因此,我认为文学这味药虽不能直接解决心脏本身作为一个脏器的临床病症,但是它对于心灵的疾病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感恩文学,因为我读过的书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事,让我懂得去关心他人。所以我在写作品的时候,不仅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还要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医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天使两个字连在一起的职业。我认为人性化应该是医疗服务中的常态,它应该体现于门诊,体现于病房,体现在护士和医生身上。如果医学不能与人文紧密结合,生病看病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医学的人文精神,我也很赞同我们医学界的朋友多接触文学,多接触艺术。

  文学和医学有关系,从起源上讲,哲学和医学实际上都起源于人类对于自身生病和死亡的恐惧。古今中外,写与医院、医生、护士、医药、医学之间关系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比如《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的情节,各种武侠小说中关于蒙汗药的运用,英国著名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的助手就是医生。所以,我觉得医务人员应该多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人文滋养,并将其渗透在日常诊疗过程中。

  赵美娟:人类对药的迷恋自古至今。因此,医药史、医学史也是人的健康长寿梦想史,人的科技文化发展史,人的生命奥秘解读史,人的自我救赎探险史。生老病死,是人力与自然力博弈的永恒人生课题。在疾病与生死之间,人类从未放弃一切求生的梦想。因之,我们说,文学也是一味“药”!

  当下我们谈医学和文学,不意味着让医生成为作家、诗人般的文学高手,而是为了让医学更好还原医学中的人。现在的学科林立导致医生专业性增强的同时,也受到了专业性的禁锢。这种专业性使医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理念也出现了片面性。而文学可以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以理念上的扩展促成行为方式的转变,弥补现行医学模式上存在的专业结构单一与功能相对不够的缺陷。

  当我去查房的时候,病房里的杜冷丁用量减少一半。这就是人文医学的力量

  丁义涛:当前医院改革转型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文化。对文化失去信心、价值观发生混乱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危机,所以我们需要文化,而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医院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就是人文。我们需要一场新的医学革命,革命的核心就是回归人文。我们不能把人文仅仅理解为是一种服务手段的提高,而应该是医院改革的一个战略方向,所以我认为要建设人文医院,人文理念就像医院发展的氧气和血液,是医院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前医院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我认为医院的发展空间是精神空间。医院的医生学习技术,很短的时间别人就会模仿,但是如果一个医院拥有创新精神,培育一种人文精神,可能会领先对手一辈子。聪明的院长应该采取这种办法。

  一个医生,是不是光靠一把手术刀就能把病人治好?我们医院有个医生,医院上下一致公认他很优秀:博士生毕业,本硕博连读9年,成绩最好。有一次,他拿了一套CT片给我看。他说,院长,你看,这个手术很多名院名医都说做不了,但是我成功完成了。但最终这个患者——一个年轻的工人,在出院前一天晚上从医院的楼上跳下去了。患者平时找不到医生,在路上碰到医生只是简单说两句,随后这个患者就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可能是患上了忧郁症。患者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不想吃饭,也整天不说话,最后他就选择了自杀。这个医生技术非常优秀,但他是个好医生吗?

  我从我的老师吴梦涛院士那里学到很多,在医院查房看到老爷爷就抓着他的手问,他老爷爷还好吗?看到老奶奶就抓着她的手问,她老奶奶还好吗?我的同事跟我说,当我去查房的时候,病房里的杜冷丁用量减少一半。这就是人文医学的力量。手术刀确实很冰冷,但人心可以很温暖。一些国外的同道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医生还差得很远。不是你们的技术差,是你们很多的医生不符合当医生的条件,没有人文意识。因此,医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自然科学和人文医学,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这么多年来,人文医学被淡化了。

  王长青:一个医生需要有温度,但温度从哪里来?医学教育家奥斯勒写过一本书《生活之道》,他说生命是这样脆弱,只在呼吸之间,危机与专机,就是生死线,医生的生活就踏在这条线上。每个人都希望医生有道德、有品行、有温度,学校教育在这个方面承担了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医生的距离,就是我们从事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责任。医科大学不仅仅要传播医学科学的思想、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爱的精神,塑造生活的责任感,塑造对病人的关爱。新世纪,我们学校确立了新的办学思想,第一句话就是医学与人文融通。

  赵美娟:科学与人文,都有局限,所以科学和人文要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无法想象世间没有文学,也无法想象世间没有科学。文学就像一座灯塔,给我们温暖,同时文学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阅读中照见自己,并不断地警醒自己。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