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党建文化——Hospital Culture——
青年书苑

一抹清辉,映澈古今

2022.12.13

一抹清辉,映澈古今

——读《苏东坡传》有感(周华)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大家知道我说的是谁吗?

1947年,林语堂写下《苏东坡传》,上面那段话就是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一位百年前的知识分子,一位千年前的大文豪,两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跨越时空的交集,让我一时“不知今夕是何年”。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也许正是这份写作时的随意洒脱,应了那句“人生缘何少欢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让《苏东坡传》成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一代文豪苏东坡与家乡常州很有渊源,他的人生最后一站是常州。城东的东坡公园是我从小爱去的地方。青少年时代学过他的诗,有着懵懂而美好的印象。然而真正走入他的精神世界,是在成年以后,通过《苏东坡传》开始读懂他,越了解,越喜欢。仰慕其才华,钦佩其为人。可以说,每个喜欢他的人都会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他读到苏轼的文章,赞叹不已。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该第一名的成绩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再看苏轼之前写的旧文,欧阳修更是击节惊叹。就这样,少年苏轼一出场便惊艳了整个大宋。

然而,命运无常。公元1079年,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最后被贬至黄州。面对巨大的人生落差,他没有颓废,脱下文人长衫,换上布衣芒鞋,躬耕于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为改善伙食,他还研究发明了东坡肉,并写下千古名篇《前后赤壁斌》。在一次次被贬至蛮荒之地的艰辛日子里,他依然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东坡呈现给我们的是诗文书画卓绝之美,浩然正气风骨之美。诗意,是他的热爱,亦是他的铠甲。于是我们读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人生跌至谷底,内心总要有一些热爱去化解这样的悲伤,于是便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本书里还写到了苏东坡对医学的贡献,让我这名医务工作者尤为感慨。他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富人捐钱,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赠与金钱、食物、衣裳,他说,如果一年能救100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52岁任杭州太守时,筹钱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我想,我们后人前仆后继,治病救人,呵护母婴安康,也是对东坡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苏东坡的一生是中国读书人探索君子之路的一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林语堂在书中除了说苏东坡是诗人、是画家、是士大夫外,还有一个称谓让我特别喜欢,月下的漫步者,仿佛一抹清辉,隔着山河岁月,映澈古今。

 


上一篇:《医学的温度》分享

下一篇:医之心